新華網北京5月30日電(記者何雨欣、郭宇靖)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30日發布的“2014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”,中國兩家本土會計師事務所進入行業“四甲”,這也是繼2013年本土事務所首次進入“四甲”后的又一突破。
在全球注冊會計師領域,普華永道、安永、德勤、畢馬威四大事務所一直占據絕對優勢,在中國亦不例外,在相當長一段時間,國際“四大”一直占據中國會計行業中“四甲”位置,以2009年為例,國際“四大”業務收入占到中國會計行業總收入的三成多。
2013年,中國兩大本土事務所——中瑞岳華、國富浩華合并成瑞華會計師事務所,瑞華也在當年進入行業“四甲”,改變了國際“四大”在中國的格局,在短短一年時間里,又一家本土事務所——立信也躋身其中。
中注協發布的“百家信息”基于2013年各事務所的多項業務指標。2013年,中國會計行業實現業務收入563.2億元,其中,前百家事務所業務收入占61.81%,業務收入超過1億元的事務所有46家,較上年增加3家。
從“百家信息”看,2013年,普華永道以33.51億元的業務收入牢牢占據第一;德勤為28.81億元,排在第二;排在第三的瑞華為27.75億元;第四的立信為25.09億元;而安永和畢馬威分別以23.64億元和23.47億元排在第五、第六位。
然而,雖然在規模上本土事務所的差距在逐漸縮小,但正如一些業內人士所說的,其與國際“四大”差距仍較大,例如,從人均業務收入看,國際“四大”可以達到50萬元至60萬元,而包括瑞華和立信在內的本土事務所僅在30萬元左右,競爭力、綜合實力仍有待加強。
1992年,國際“四大”獲準以合資形式進入中國,并承諾在20年后按國際慣例實現本土化轉制。2013年3月,“四大”在中國全部完成轉制,與本土事務所一樣,成為特殊普通合伙組織形式,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比例也相應提高,這也代表了國際會計行業的發展方向。
瑞華會計師事務所技術與品牌主管合伙人張連起說,本土事務所從最早對國際“四大”望塵莫及,到后來望其項背,再到現在可以在國內并肩而立,進步明顯,但應看到,國際“四大”優勢仍比較明顯,其中包括先進的合伙制文化,這也是本土事務所目前亟待加強的。
據介紹,從2002年起,中注協每年發布“百家信息”,12年中,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綜合評價指標由最初的收入、注冊會計師數量等5項拓展至目前的200項,涵蓋內部控制、誠信建設、國際業務等方面。